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Early Tang Dynasty
View Translation
Wang Bo, Yang Jiong, Lu Zhaolin and Luo Bingwang, four renowned poet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618-907), were honored "the 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ang Bo (649 or 650 - 675 or 676), a native of Longmen, Jiangzhou (present-day Heji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 was especially intelligent in his childhood. Regarded as a prodigy, he began writing at the age of nine, and by fourteen he was able to produce the most eminent proseA Eulogy to Tengwang Pavilion. He mainly wrote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andJueju(a poem of four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His famous line "The person at ultima thule but still as close as a good neighbor is your true friend"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bosom friends living far from each other. His poems display as much freshness and spontaneity as 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
Luo Binwang (640?-684), a native of Yiwu, Wuzhou (present-day Yiw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was by special grace able to compose poems as early as at the age of seven. His poems are neatly and carefully composed with rigid rhyme schemes and in elegant language. As an early Tang poet, Luo contributed to the shaping of the poetic style, which later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dynasty, forming a glorious p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Yang Jiong (650-?) was famous for his poems describing life at the frontier and only 33 of his poems can be found today. Lu Zhaolin (around 636-695) was born in Fanyang, Youzhou. He was renowned for hisGexingti(a flexible form of classical poem that can be set to music and sung) poems.
The 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ere equally famous for their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and descriptive prose interspersed with verse. Although they inherited the affected poetry style of the period of the Qi (479-502) and Liang (502-557), they broke through the narrow confines of subject matter for poetry and helped establish the poetic form that had eight lines with each containing five characters.
Wang Bo, Yang Jiong, Lu Zhaolin and Luo Bingwang, four renowned poet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618-907), were honored "the 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ang Bo (649 or 650 - 675 or 676), a native of Longmen, Jiangzhou (present-day Heji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 was especially intelligent in his childhood. Regarded as a prodigy, he began writing at the age of nine, and by fourteen he was able to produce the most eminent proseA Eulogy to Tengwang Pavilion. He mainly wrote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andJueju(a poem of four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His famous line "The person at ultima thule but still as close as a good neighbor is your true friend"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bosom friends living far from each other. His poems display as much freshness and spontaneity as 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
Luo Binwang (640?-684), a native of Yiwu, Wuzhou (present-day Yiw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was by special grace able to compose poems as early as at the age of seven. His poems are neatly and carefully composed with rigid rhyme schemes and in elegant language. As an early Tang poet, Luo contributed to the shaping of the poetic style, which later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dynasty, forming a glorious p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Yang Jiong (650-?) was famous for his poems describing life at the frontier and only 33 of his poems can be found today. Lu Zhaolin (around 636-695) was born in Fanyang, Youzhou. He was renowned for hisGexingti(a flexible form of classical poem that can be set to music and sung) poems.
The 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ere equally famous for their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and descriptive prose interspersed with verse. Although they inherited the affected poetry style of the period of the Qi (479-502) and Liang (502-557), they broke through the narrow confines of subject matter for poetry and helped establish the poetic form that had eight lines with each containing five characters.
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
View Translation
编者按
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和书写方式。近年来,骈文研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从骈文话语的仪式感、六朝骈文理论、骈文史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期望这些文章对弄清相关学术问题方面有所帮助,以推动进一步的研究。(谭家健)
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审美爱好?或是某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审美需要使然?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骈文这一写作方式的产生渊源探讨原因。而骈偶现象一直伴随中国书面文学发展,成熟的骈文也延续了漫长的岁月,应该更有内在的制度性原因。我以为,骈文的语言仪式感和文体话语权是被忽略的因素。
骈文是中国言文分离的书面表述系统的产物,书面写作脱离记录口语表述,可以文其言以修饰美化,让文辞整齐而有节奏。这样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在书面文本表达发展过程中成了最后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古代文本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述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只要有写作经验和阅读语感者自然会掌握文章的句读停顿。当骈体越来越规范为以四六句为主后,社会使用骈体就慢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模式,骈文文体就逐渐具有了强势话语的制度性地位。骈体在公文和公共交往中的书面写作方式中就成了人们书面交流时默认的共同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成了一种话语仪轨,成为具有语言仪式感的文体,所有的写作者和阅读者以及公文制度都接受认可了,这样就在书面写作系统中成了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写作文体。
骈文由于节奏而具有了仪式感,这样就助推了骈文的发展和兴盛。比如说四言句由两个二字节奏顿组成,节奏均衡,铿锵有力,最具有庄严感、神圣感,也成了骈文的基本句式。从《尚书》开始,除了叙述性的表述外,先哲先贤的言辞多用四字句。从此官方文书多用四言句成为基本规则,如《虞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为什么呢?因为四言句只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非常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比较适合体现威严的秩序,所以历代的朝廷文书多用四字句,以体现神圣庄严之感。在祭祀类的颂文里,也多用对偶的四言句,也是因为更能体现祭祀神灵的庄严神圣之感。朝廷的文书也要营造庄严的仪式感,这样骈体成了宫廷文体的基本模式。所以,刘勰论“颂赞”一体说:“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文心雕龙》)四言句短,节奏明快,易记易诵。骈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节奏的平衡和均等声韵效果。刘勰《文心雕龙》论“笔句”云:“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说的“字有条数”就是文辞规整有定数的特点,“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正是说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韵特点。“密”是说句子紧凑,但语气又不急促,“格”是说有一定规格定制,但又不长。四六句不短不长,长短结合,交互使用,温文尔雅。这揭示了六朝以后骈文四六句成为文章仪轨的音韵上的原因。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认为和否定的简单的形式主义产物,而是这一文体文辞语言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使然。它是伴随汉代帝制仪式文化强化以后上层社会书面书写文体模式化逐渐成熟的语言文体符号。中华文化传统是礼义之邦。这种礼义是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礼敬关系仪式化。凡是重要的场合都极重视仪式感的仪轨。这种礼义与音乐结合成就了中国礼乐文明。这种礼义与书面写作结合就成就了四六骈体文辞。而这种文辞不是视觉上的阅读接受,而是听觉上的诵读接受,诵读就需要音韵谐美。以四六句为主的骈文就成了必然的产物。
汉代以后随着官方文书体制逐渐规范化,适应朝廷文书表达的文体模式慢慢形成写作规范和模式。骈体这种彰显帝制威严的庄严话语方式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具有了文体话语权。在汉代开始流行的连珠体就是骈体刚开始成为朝廷文书时文人练习写作的句子段落的练习文体。所以,当骈文成熟后,连珠这种片段的骈体就式微了。这正说明骈文的成熟与成为朝廷公牍写作模式是同步的。六朝时期,受朝廷公牍用骈体的影响,文人的其他公文和公共交往用文体也逐渐骈偶化。隋唐以后,随着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而带来的科举试策用骈体和律赋用骈体,骈体又进一步影响文人的日常写作。骈体作为应试文章之文体方式,目的是了解举子是否具备写作朝廷公文及一般官方文书所需要的文体技巧。即便是后来提倡古文写作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也是熟悉骈体公文写作的。由于他们早已熟练使用骈体技巧,所以他们在古文写作中也有意识地使用骈句来加强节奏感,增加文气。可以说,文人用骈体是公文的必备写作技巧。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记载了一件司马光与骈体有关的轶事:
神宗即位,首擢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上面谕公:“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公曰:“臣不能为四六。”上曰:“如两汉制诏可也。”公曰:“本朝故事不可。”上曰:“卿能举进士,取髙等,而云不能四六,何也?”公趋出,上遣内臣至门,强公受告,拜而不受。趣公入谢,曰:“上坐以待公。”公入,至廷中。以告置公怀中,不得已乃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2页)
这是司马光以不会写公文四六婉拒神宗擢其为翰林学士的故事。这说明宋代朝廷文书用骈体是最基本的制度性规范。这种写作技巧也是需要专门的人才的。历代朝廷文书都需要这种具有语言仪式感的文体,可以强化朝廷的庄严仪式感,一直到近代的官方文书都是用骈体写作。这就说明骈体具有的语言仪式感是骈文长期存在和兴盛的最重要原因。
从朝廷的公牍文书下行文的诏令到一般官员公文上行文的奏议章表都采用骈文,说明骈体的流行是因为朝廷公务语境的庄严仪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仪式感。我们从唐代最有影响的中唐“燕许大手笔”、陆贽,到晚唐以骈体写作代言公文做郑亚幕僚的李商隐,可以看出公文文书是骈文应用的大宗,也是古人作为作家存在的主要写作文体。从历代作家别集收录的大量公文来看,就不难理解会骈体写作是古代作家自认为兼济天下、很有立言成就感的作品。“文”在古代本来就是修饰的意思。这种修饰最具有难度、最具有文学成就感的就是骈文。而且骈体文书往往影响国家的政治进程,记录国家重要的治国理政内容,所以作家极为珍视,会收录到自己的文集中。
骈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作为中国书面表达的话语方式,由于中国文化影响力巨大,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随着科举制度的影响,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传播到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并影响了他们国家的话语表述方式。日本不但收藏了大量骈文的总集,也有训练摹写骈文的示范书籍《文林良材》流行,也有本国的骈文作品总集。在朝鲜半岛也有四六文集的流行。在越南也有大量科举考试的骈文写作辅导书籍。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国力强大的时代,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话语表达也随着国家影响力而影响世界。骈文构建了代表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文体模式,并产生了世界影响。这些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古代的话语方式也模仿并采用中华本土的话语方式,说明具有语言仪式感的骈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标志性话语文体。
在当今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内容的引领上,也要在话语方式上更便捷,更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而作为对语言提炼最规整的语言方式,骈体是最好的选择。最能体现中国智慧的圣贤经典名言多数是用四言或六言的对称句式构建,其简洁明快、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整体性观照。我们的官方文书不但可以借用骈体古语、先哲名言警句来表达新意,也应该尝试多用这种话语方式来提炼表达关键性核心话语,使表达的思想更简洁、更明朗,更容易传播和记忆。
(作者:莫道才,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项目编号:15ZDB068]成果。
7月2
电动车在家充电突然爆 炸:事主获赔2万
8月3日 11:45电动车
5
人民日报:面对有先天缺陷的网贷平台 监管不能松
8月6日 04:11互联网金融治理网贷平台信息中介
316
四栋楼二十部电梯全停运 外卖小哥爬30楼送外卖
8月2日 10:01外卖小哥部电梯
印尼龙目岛发生6.4级地震 山体滑坡浓烟滚滚
7月31日 08:03龙目岛山体滑坡
泰安身边事 今日上午,网友等红绿灯时拍下了这一幕:视频中一位交警小哥哥搀...
8月1日 12:03交警
赵本山女儿恋情现裂缝?男方发文疑宣布分手
7月30日 13:49赵本山
8
美女开拖拉机上班,停车场任性停车,最后锁车那一下,很傲娇啊~
8月2日 23:33锁车
Land Rover Series 2 是一辆被很多路虎铁丝和越野爱好...
7月31日 19:20路虎
心大!女子头天坐车丢包 次日路上掉娃
8月1日 11:05
7
“老司机”逆行被查 贿赂不成骂交警
8月1日 17:03交警
5
美议员挑唆澳大利亚展开南海“自由航行” 澳外长拒绝
7月24日 23:03南海
赵丽颖为破怀孕传闻 竟发文当场劈叉
8月3日 10:19赵丽颖
八一建军节 建军节,一首《驼铃》献给所有军人、消防官兵、退伍军人,祝你们...
8月1日 08:53驼铃
喜剧演员致电特朗普 聊了6分钟没露馅
7月2日 16:44特朗普
1
空调吹太久 女子冷中暑
7月25日 21:32
解放军数门高射炮震撼齐射 火力凶猛堪比“暴雨梨花针”
7月4日 16:23解放军
美国航母战斗群西太做战斗机起降训练 驱逐舰进入南海
7月6日 20:37驱逐舰战斗机
4
问题疫苗流向和控制情况如何?国家药监局回应
7月25日 23:29疫苗事件
20900
上天啦!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古天乐被命名小行星
7月20日 16:19梅艳芳古天乐刘德华张国荣
湖北武汉:老人抢乘地铁遭卡 工作人员救助反遭打骂
8月2日 16:33地铁
1
推荐新闻
【新闻】 蔡英文当局又做了一个蠢哭全世界的决....
【军事】 从美国向印推销萨德谈美印军贸对华影....
【财经】 那些卖掉北上广房子回老家的人后悔了....
【体育】 巴萨官宣签约比达尔 转会费达2100万欧
【娱乐】 甜!杨紫探班秦俊杰坐男友腿上撒娇
【科技】 皮皮虾App被指是内涵段子复活
【教育】 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可落户上海 复旦交...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01
蔡英文当局做了个蠢哭全世界决定 被批:笨的可以
02
中国对美600亿美元加征清单中 冲击最大的将是它
03
广东梅州政法委书记彭耀新自缢身亡(图/简历)
04
准点寻欢作乐的市委常委 涉案金额上亿
05
派出所长击毙杀人逃犯却牺牲 有人妄言“死得好”
图片故事
共享单车第一镇:企业倒闭近半
俄最性感足球女裁判,脱下制服堪比嫩模!
我为“药神”拍剧照
一个都不能少:患尘肺病的中年
共享单车第一镇:企业倒闭近半
图片新闻
马失前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摔倒在地狼狈不堪
“僵尸男孩”自杀离世 LadyGaga发文悼念
摄影:我与北京的十年
视频新闻
秒拍精选
印尼7级地震:千人争抢登船撤离岛屿
朝鲜播出纪录片 报道金正恩多地视察经济第一线
保安骂翻护栏行人:寄生虫不想多走一步
沈阳遭暴雨袭城:道路变汪洋 汽车被淹没
热点博客
亲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场(图)
叶檀:厦门楼市进入“四限”模式
文物大盗伯希和盗走大量莫高窟文物
散
编者按
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和书写方式。近年来,骈文研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从骈文话语的仪式感、六朝骈文理论、骈文史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期望这些文章对弄清相关学术问题方面有所帮助,以推动进一步的研究。(谭家健)
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审美爱好?或是某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审美需要使然?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骈文这一写作方式的产生渊源探讨原因。而骈偶现象一直伴随中国书面文学发展,成熟的骈文也延续了漫长的岁月,应该更有内在的制度性原因。我以为,骈文的语言仪式感和文体话语权是被忽略的因素。
骈文是中国言文分离的书面表述系统的产物,书面写作脱离记录口语表述,可以文其言以修饰美化,让文辞整齐而有节奏。这样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在书面文本表达发展过程中成了最后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古代文本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述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只要有写作经验和阅读语感者自然会掌握文章的句读停顿。当骈体越来越规范为以四六句为主后,社会使用骈体就慢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模式,骈文文体就逐渐具有了强势话语的制度性地位。骈体在公文和公共交往中的书面写作方式中就成了人们书面交流时默认的共同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成了一种话语仪轨,成为具有语言仪式感的文体,所有的写作者和阅读者以及公文制度都接受认可了,这样就在书面写作系统中成了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写作文体。
骈文由于节奏而具有了仪式感,这样就助推了骈文的发展和兴盛。比如说四言句由两个二字节奏顿组成,节奏均衡,铿锵有力,最具有庄严感、神圣感,也成了骈文的基本句式。从《尚书》开始,除了叙述性的表述外,先哲先贤的言辞多用四字句。从此官方文书多用四言句成为基本规则,如《虞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为什么呢?因为四言句只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非常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比较适合体现威严的秩序,所以历代的朝廷文书多用四字句,以体现神圣庄严之感。在祭祀类的颂文里,也多用对偶的四言句,也是因为更能体现祭祀神灵的庄严神圣之感。朝廷的文书也要营造庄严的仪式感,这样骈体成了宫廷文体的基本模式。所以,刘勰论“颂赞”一体说:“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文心雕龙》)四言句短,节奏明快,易记易诵。骈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节奏的平衡和均等声韵效果。刘勰《文心雕龙》论“笔句”云:“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说的“字有条数”就是文辞规整有定数的特点,“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正是说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韵特点。“密”是说句子紧凑,但语气又不急促,“格”是说有一定规格定制,但又不长。四六句不短不长,长短结合,交互使用,温文尔雅。这揭示了六朝以后骈文四六句成为文章仪轨的音韵上的原因。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认为和否定的简单的形式主义产物,而是这一文体文辞语言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使然。它是伴随汉代帝制仪式文化强化以后上层社会书面书写文体模式化逐渐成熟的语言文体符号。中华文化传统是礼义之邦。这种礼义是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礼敬关系仪式化。凡是重要的场合都极重视仪式感的仪轨。这种礼义与音乐结合成就了中国礼乐文明。这种礼义与书面写作结合就成就了四六骈体文辞。而这种文辞不是视觉上的阅读接受,而是听觉上的诵读接受,诵读就需要音韵谐美。以四六句为主的骈文就成了必然的产物。
汉代以后随着官方文书体制逐渐规范化,适应朝廷文书表达的文体模式慢慢形成写作规范和模式。骈体这种彰显帝制威严的庄严话语方式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具有了文体话语权。在汉代开始流行的连珠体就是骈体刚开始成为朝廷文书时文人练习写作的句子段落的练习文体。所以,当骈文成熟后,连珠这种片段的骈体就式微了。这正说明骈文的成熟与成为朝廷公牍写作模式是同步的。六朝时期,受朝廷公牍用骈体的影响,文人的其他公文和公共交往用文体也逐渐骈偶化。隋唐以后,随着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而带来的科举试策用骈体和律赋用骈体,骈体又进一步影响文人的日常写作。骈体作为应试文章之文体方式,目的是了解举子是否具备写作朝廷公文及一般官方文书所需要的文体技巧。即便是后来提倡古文写作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也是熟悉骈体公文写作的。由于他们早已熟练使用骈体技巧,所以他们在古文写作中也有意识地使用骈句来加强节奏感,增加文气。可以说,文人用骈体是公文的必备写作技巧。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记载了一件司马光与骈体有关的轶事:
神宗即位,首擢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上面谕公:“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公曰:“臣不能为四六。”上曰:“如两汉制诏可也。”公曰:“本朝故事不可。”上曰:“卿能举进士,取髙等,而云不能四六,何也?”公趋出,上遣内臣至门,强公受告,拜而不受。趣公入谢,曰:“上坐以待公。”公入,至廷中。以告置公怀中,不得已乃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2页)
这是司马光以不会写公文四六婉拒神宗擢其为翰林学士的故事。这说明宋代朝廷文书用骈体是最基本的制度性规范。这种写作技巧也是需要专门的人才的。历代朝廷文书都需要这种具有语言仪式感的文体,可以强化朝廷的庄严仪式感,一直到近代的官方文书都是用骈体写作。这就说明骈体具有的语言仪式感是骈文长期存在和兴盛的最重要原因。
从朝廷的公牍文书下行文的诏令到一般官员公文上行文的奏议章表都采用骈文,说明骈体的流行是因为朝廷公务语境的庄严仪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仪式感。我们从唐代最有影响的中唐“燕许大手笔”、陆贽,到晚唐以骈体写作代言公文做郑亚幕僚的李商隐,可以看出公文文书是骈文应用的大宗,也是古人作为作家存在的主要写作文体。从历代作家别集收录的大量公文来看,就不难理解会骈体写作是古代作家自认为兼济天下、很有立言成就感的作品。“文”在古代本来就是修饰的意思。这种修饰最具有难度、最具有文学成就感的就是骈文。而且骈体文书往往影响国家的政治进程,记录国家重要的治国理政内容,所以作家极为珍视,会收录到自己的文集中。
骈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作为中国书面表达的话语方式,由于中国文化影响力巨大,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随着科举制度的影响,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传播到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并影响了他们国家的话语表述方式。日本不但收藏了大量骈文的总集,也有训练摹写骈文的示范书籍《文林良材》流行,也有本国的骈文作品总集。在朝鲜半岛也有四六文集的流行。在越南也有大量科举考试的骈文写作辅导书籍。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国力强大的时代,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话语表达也随着国家影响力而影响世界。骈文构建了代表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文体模式,并产生了世界影响。这些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古代的话语方式也模仿并采用中华本土的话语方式,说明具有语言仪式感的骈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标志性话语文体。
在当今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内容的引领上,也要在话语方式上更便捷,更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而作为对语言提炼最规整的语言方式,骈体是最好的选择。最能体现中国智慧的圣贤经典名言多数是用四言或六言的对称句式构建,其简洁明快、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整体性观照。我们的官方文书不但可以借用骈体古语、先哲名言警句来表达新意,也应该尝试多用这种话语方式来提炼表达关键性核心话语,使表达的思想更简洁、更明朗,更容易传播和记忆。
(作者:莫道才,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项目编号:15ZDB068]成果。
7月2
电动车在家充电突然爆 炸:事主获赔2万
8月3日 11:45电动车
5
人民日报:面对有先天缺陷的网贷平台 监管不能松
8月6日 04:11互联网金融治理网贷平台信息中介
316
四栋楼二十部电梯全停运 外卖小哥爬30楼送外卖
8月2日 10:01外卖小哥部电梯
印尼龙目岛发生6.4级地震 山体滑坡浓烟滚滚
7月31日 08:03龙目岛山体滑坡
泰安身边事 今日上午,网友等红绿灯时拍下了这一幕:视频中一位交警小哥哥搀...
8月1日 12:03交警
赵本山女儿恋情现裂缝?男方发文疑宣布分手
7月30日 13:49赵本山
8
美女开拖拉机上班,停车场任性停车,最后锁车那一下,很傲娇啊~
8月2日 23:33锁车
Land Rover Series 2 是一辆被很多路虎铁丝和越野爱好...
7月31日 19:20路虎
心大!女子头天坐车丢包 次日路上掉娃
8月1日 11:05
7
“老司机”逆行被查 贿赂不成骂交警
8月1日 17:03交警
5
美议员挑唆澳大利亚展开南海“自由航行” 澳外长拒绝
7月24日 23:03南海
赵丽颖为破怀孕传闻 竟发文当场劈叉
8月3日 10:19赵丽颖
八一建军节 建军节,一首《驼铃》献给所有军人、消防官兵、退伍军人,祝你们...
8月1日 08:53驼铃
喜剧演员致电特朗普 聊了6分钟没露馅
7月2日 16:44特朗普
1
空调吹太久 女子冷中暑
7月25日 21:32
解放军数门高射炮震撼齐射 火力凶猛堪比“暴雨梨花针”
7月4日 16:23解放军
美国航母战斗群西太做战斗机起降训练 驱逐舰进入南海
7月6日 20:37驱逐舰战斗机
4
问题疫苗流向和控制情况如何?国家药监局回应
7月25日 23:29疫苗事件
20900
上天啦!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古天乐被命名小行星
7月20日 16:19梅艳芳古天乐刘德华张国荣
湖北武汉:老人抢乘地铁遭卡 工作人员救助反遭打骂
8月2日 16:33地铁
1
推荐新闻
【新闻】 蔡英文当局又做了一个蠢哭全世界的决....
【军事】 从美国向印推销萨德谈美印军贸对华影....
【财经】 那些卖掉北上广房子回老家的人后悔了....
【体育】 巴萨官宣签约比达尔 转会费达2100万欧
【娱乐】 甜!杨紫探班秦俊杰坐男友腿上撒娇
【科技】 皮皮虾App被指是内涵段子复活
【教育】 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可落户上海 复旦交...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01
蔡英文当局做了个蠢哭全世界决定 被批:笨的可以
02
中国对美600亿美元加征清单中 冲击最大的将是它
03
广东梅州政法委书记彭耀新自缢身亡(图/简历)
04
准点寻欢作乐的市委常委 涉案金额上亿
05
派出所长击毙杀人逃犯却牺牲 有人妄言“死得好”
图片故事
共享单车第一镇:企业倒闭近半
俄最性感足球女裁判,脱下制服堪比嫩模!
我为“药神”拍剧照
一个都不能少:患尘肺病的中年
共享单车第一镇:企业倒闭近半
图片新闻
马失前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摔倒在地狼狈不堪
“僵尸男孩”自杀离世 LadyGaga发文悼念
摄影:我与北京的十年
视频新闻
秒拍精选
印尼7级地震:千人争抢登船撤离岛屿
朝鲜播出纪录片 报道金正恩多地视察经济第一线
保安骂翻护栏行人:寄生虫不想多走一步
沈阳遭暴雨袭城:道路变汪洋 汽车被淹没
热点博客
亲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场(图)
叶檀:厦门楼市进入“四限”模式
文物大盗伯希和盗走大量莫高窟文物
散
六朝骈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View Translation
长期以来,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它所涉及的文体范围已覆盖诗、词、曲、赋、文、小说等多个种类。纵观古今学界,关于各种文体的理论性著作,如诗话、词话、曲话、赋话、文话等原著整理性或校注性书目不断涌现。与诗话数量的繁多相比,文话较少,而骈文话更少。自王铚《四六话》问世,骈文话著作开始出现。此书在骈文理论的阐释方面贡献较多,而系统阐发六朝骈文理论的,则首推孙德谦《六朝丽指》。《六朝丽指》固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六朝骈文理论资料,但与整体相比,它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知道,六朝骈文理论既包括六朝人撰写的有关理论,又包括后世学者反思或批评鉴赏六朝骈文的成果。就此而言,应该说六朝骈文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然而,截至目前,仍未出现系统全面地整理并阐释中国近代以前所有关涉六朝骈文理论的著作或论文。分析原因,或许主要在于六朝骈文理论资料零散分布于各时期的各类文献中,需要进行细致爬梳与甄别诠释,真正做好无疑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不可否认,这一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但有助于从深层次把握六朝骈文的文体特征,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认知当时及后世对六朝骈文文体的态度与评价。围绕这一课题,笔者不揣浅陋,特提出新思考及解决方法如下:第一,可依据六朝骈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从文献整理入手,全面筛选并阐释相关理论与批评话语,做到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出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脉络。第二,结合各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文本实践等,构建完整的六朝骈文的理论批评体系,为深刻理解六朝骈文的形式内涵及批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结合“气韵”“生气”“潜气内转”等术语,从文气的角度探讨六朝骈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六朝骈文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为便于开展工作,可将中国近代以前的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划分为魏晋隋唐、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骈文由逐步形成到成熟,但“骈文”一名并未出现,尚无专门的文体理论与批评话语,其理论发掘与文体批评正处于萌芽阶段。此时骈文理论资料过于零散,主要来源于一般著述,如单篇文章、子书、史传等。自西魏北周至隋唐,反骈复古之风渐盛,此风一直延续到近代。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包含三个时段。其一,骈文定型前与骈体有关的理论探讨(汉魏之际至晋):许多文人关注藻采、对偶、用典等问题并对此持不同态度,如曹植对华辞丽藻的爱好;桓范则强调实用功能,反对华丽修辞;陆机屡次强调藻采及初步关注声韵之美,并在诗文创作中多用对偶、典故;陆云则主张“清省”,提倡“布采鲜净”,反对过分追求藻饰;与陆机强调各体文章的审美价值不同,挚虞、李充则更多地看重其实用功能;葛洪建议创作时应使辞藻、事类与内容相互协调,反对单纯追求辞采。其二,骈文定型后的骈文理论阐发(宋至陈,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文笔说与声律论成为此时骈文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如颜延之、刘勰、萧绎阐发文笔说;沈约、陆厥、甄琛则研讨声律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丽辞》《事类》《声律》分别论述对偶、用典、声律,使骈文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清晰的面貌。“争驰新巧”成为骈文创作与批评的焦点:如沈约、萧统重视富丽藻采及用事;张融、萧子显标举新变;萧纲称扬用典繁密的任昉、陆倕之笔;徐陵骈文缉裁巧密,追求新意;隋代刘善经《四声指归》重视骈文声律、篇法及句法。北朝骈文理论与文体批评基本取法南朝,亦推重藻饰、用典、声律及对偶技巧。如北魏使者对颜延之、王融同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爱慕,即表明北人重视富丽文藻;北魏常景曾撰《四声赞》,当时创作多讲究宫商声韵;梁武帝敕修类书《华林遍略》以适应骈文征事数典及缀辑辞藻的需要,后传至北方,受到北齐高澄及后主高纬的赏识,并被奉为范本;庾信骈文技巧对北周文人的深刻影响。其三,历代反骈复古之风影响下的六朝骈文批评(六朝至近代):自六朝至近代,反骈复古者较多。唐及唐前主要有苏绰、李谔、魏征、独孤及、韩愈、柳宗元等。宋及宋后则有姚铉、石介、真德秀、郝经、茅坤、艾南英、方苞、来裕恂等。诸家或从文章的政教功用出发,或为建立一种新的文章体制,重新审视并反思六朝骈文,一致对华艳绮靡的骈俪文风加以批判。
明清时期,开始有了“骈文”之称,六朝骈文理论及批评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首先,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明中后期):复古派除崇尚秦汉文外,亦将六朝骈文作为取法对象,如黄省曾碑文、诔文学习六朝文风;王文禄推重六朝骈文与《文选》,倾心于六朝文章的组织文辞及构思;屠隆不但辩证地肯定六朝骈文的特有价值,而且以六朝文为参照,批判韩愈古文缺乏藻饰及声律之美,损害了文章的审美性;张溥认为六朝文章华实兼备,风骨超迈,尤其推重其内在的充足气韵与作家的创造力。其次,六朝文复兴背景下的六朝骈文批评(明末):此时出现了一系列骈文选本,选录六朝骈句或骈文(有的融以评语),体现出选家的批评观。以具体批评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摘录骈俪名句加以点评,如蒋一葵《尧山堂八朝偶隽》强调六朝骈文是以大量采撷前人成辞典事为基础,突出其以富赡为美的修辞特色,与宋四六注重思辨不同。第二,选录全文予以评点,如王志坚《四六法海》选定评价六朝骈文较准确,对骈文的兴衰演进亦有精当见解。第三,评点《文选》中的篇章,如孙鑛《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评点六朝骈文多有发明。最后,骈、散对峙下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清代):骈散相争、融合骈散、注重潜气内转,成为此时六朝骈文理论批评的焦点。阮元重提六朝“文笔说”,认为骈文为文,散文为笔而非文,排斥古文,极力推尊骈文;方苞等则推崇传统古文,反对六朝骈文。袁枚、李兆洛等都提倡沟通骈散,主张骈散合一。朱一新强调徐庾文清新富丽的风格为骈文正轨,又提出六朝骈文具有“潜气内转”的文气特点,即六朝骈文上下语句间,文气蕴藏其中,运转自如,似断而实续,使文章前后呼应,音韵协畅。
民国时期,六朝骈文理论批评基本上延续了清代学者的论题及观点。如孙德谦倡导沟通骈散,提出六朝骈文为骈文典范,骈散合一为骈文正格;在藻采与气韵上,更重视六朝骈文疏逸朗畅的气韵,故认为多有疏宕之气的任昉、沈约文优于徐陵、庾信文。李详论六朝骈文亦主张骈散结合,褒扬沈约、任昉文,推重潜气内转及文采藻饰。刘师培高度称扬任昉骈文的转接自然、文气疏朗、音节流畅及淡处传神;继轨阮元文笔说,尊崇骈文的正宗地位;强调骈文的藻采与声律。王瑶对徐陵、庾信的骈文特征、创作成就与影响予以详细阐发。王文濡从各体骈文的形式技巧及创作内容等角度评点六朝骈文名篇。高步瀛评点六朝骈文,多有精当识语,训释语词名物亦屡有考证发明。 (作者:刘涛,系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项目编号:15ZDB068]成果。
长期以来,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它所涉及的文体范围已覆盖诗、词、曲、赋、文、小说等多个种类。纵观古今学界,关于各种文体的理论性著作,如诗话、词话、曲话、赋话、文话等原著整理性或校注性书目不断涌现。与诗话数量的繁多相比,文话较少,而骈文话更少。自王铚《四六话》问世,骈文话著作开始出现。此书在骈文理论的阐释方面贡献较多,而系统阐发六朝骈文理论的,则首推孙德谦《六朝丽指》。《六朝丽指》固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六朝骈文理论资料,但与整体相比,它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知道,六朝骈文理论既包括六朝人撰写的有关理论,又包括后世学者反思或批评鉴赏六朝骈文的成果。就此而言,应该说六朝骈文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然而,截至目前,仍未出现系统全面地整理并阐释中国近代以前所有关涉六朝骈文理论的著作或论文。分析原因,或许主要在于六朝骈文理论资料零散分布于各时期的各类文献中,需要进行细致爬梳与甄别诠释,真正做好无疑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不可否认,这一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但有助于从深层次把握六朝骈文的文体特征,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认知当时及后世对六朝骈文文体的态度与评价。围绕这一课题,笔者不揣浅陋,特提出新思考及解决方法如下:第一,可依据六朝骈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从文献整理入手,全面筛选并阐释相关理论与批评话语,做到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出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脉络。第二,结合各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文本实践等,构建完整的六朝骈文的理论批评体系,为深刻理解六朝骈文的形式内涵及批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结合“气韵”“生气”“潜气内转”等术语,从文气的角度探讨六朝骈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六朝骈文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为便于开展工作,可将中国近代以前的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划分为魏晋隋唐、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骈文由逐步形成到成熟,但“骈文”一名并未出现,尚无专门的文体理论与批评话语,其理论发掘与文体批评正处于萌芽阶段。此时骈文理论资料过于零散,主要来源于一般著述,如单篇文章、子书、史传等。自西魏北周至隋唐,反骈复古之风渐盛,此风一直延续到近代。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包含三个时段。其一,骈文定型前与骈体有关的理论探讨(汉魏之际至晋):许多文人关注藻采、对偶、用典等问题并对此持不同态度,如曹植对华辞丽藻的爱好;桓范则强调实用功能,反对华丽修辞;陆机屡次强调藻采及初步关注声韵之美,并在诗文创作中多用对偶、典故;陆云则主张“清省”,提倡“布采鲜净”,反对过分追求藻饰;与陆机强调各体文章的审美价值不同,挚虞、李充则更多地看重其实用功能;葛洪建议创作时应使辞藻、事类与内容相互协调,反对单纯追求辞采。其二,骈文定型后的骈文理论阐发(宋至陈,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文笔说与声律论成为此时骈文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如颜延之、刘勰、萧绎阐发文笔说;沈约、陆厥、甄琛则研讨声律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丽辞》《事类》《声律》分别论述对偶、用典、声律,使骈文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清晰的面貌。“争驰新巧”成为骈文创作与批评的焦点:如沈约、萧统重视富丽藻采及用事;张融、萧子显标举新变;萧纲称扬用典繁密的任昉、陆倕之笔;徐陵骈文缉裁巧密,追求新意;隋代刘善经《四声指归》重视骈文声律、篇法及句法。北朝骈文理论与文体批评基本取法南朝,亦推重藻饰、用典、声律及对偶技巧。如北魏使者对颜延之、王融同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爱慕,即表明北人重视富丽文藻;北魏常景曾撰《四声赞》,当时创作多讲究宫商声韵;梁武帝敕修类书《华林遍略》以适应骈文征事数典及缀辑辞藻的需要,后传至北方,受到北齐高澄及后主高纬的赏识,并被奉为范本;庾信骈文技巧对北周文人的深刻影响。其三,历代反骈复古之风影响下的六朝骈文批评(六朝至近代):自六朝至近代,反骈复古者较多。唐及唐前主要有苏绰、李谔、魏征、独孤及、韩愈、柳宗元等。宋及宋后则有姚铉、石介、真德秀、郝经、茅坤、艾南英、方苞、来裕恂等。诸家或从文章的政教功用出发,或为建立一种新的文章体制,重新审视并反思六朝骈文,一致对华艳绮靡的骈俪文风加以批判。
明清时期,开始有了“骈文”之称,六朝骈文理论及批评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首先,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明中后期):复古派除崇尚秦汉文外,亦将六朝骈文作为取法对象,如黄省曾碑文、诔文学习六朝文风;王文禄推重六朝骈文与《文选》,倾心于六朝文章的组织文辞及构思;屠隆不但辩证地肯定六朝骈文的特有价值,而且以六朝文为参照,批判韩愈古文缺乏藻饰及声律之美,损害了文章的审美性;张溥认为六朝文章华实兼备,风骨超迈,尤其推重其内在的充足气韵与作家的创造力。其次,六朝文复兴背景下的六朝骈文批评(明末):此时出现了一系列骈文选本,选录六朝骈句或骈文(有的融以评语),体现出选家的批评观。以具体批评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摘录骈俪名句加以点评,如蒋一葵《尧山堂八朝偶隽》强调六朝骈文是以大量采撷前人成辞典事为基础,突出其以富赡为美的修辞特色,与宋四六注重思辨不同。第二,选录全文予以评点,如王志坚《四六法海》选定评价六朝骈文较准确,对骈文的兴衰演进亦有精当见解。第三,评点《文选》中的篇章,如孙鑛《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评点六朝骈文多有发明。最后,骈、散对峙下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清代):骈散相争、融合骈散、注重潜气内转,成为此时六朝骈文理论批评的焦点。阮元重提六朝“文笔说”,认为骈文为文,散文为笔而非文,排斥古文,极力推尊骈文;方苞等则推崇传统古文,反对六朝骈文。袁枚、李兆洛等都提倡沟通骈散,主张骈散合一。朱一新强调徐庾文清新富丽的风格为骈文正轨,又提出六朝骈文具有“潜气内转”的文气特点,即六朝骈文上下语句间,文气蕴藏其中,运转自如,似断而实续,使文章前后呼应,音韵协畅。
民国时期,六朝骈文理论批评基本上延续了清代学者的论题及观点。如孙德谦倡导沟通骈散,提出六朝骈文为骈文典范,骈散合一为骈文正格;在藻采与气韵上,更重视六朝骈文疏逸朗畅的气韵,故认为多有疏宕之气的任昉、沈约文优于徐陵、庾信文。李详论六朝骈文亦主张骈散结合,褒扬沈约、任昉文,推重潜气内转及文采藻饰。刘师培高度称扬任昉骈文的转接自然、文气疏朗、音节流畅及淡处传神;继轨阮元文笔说,尊崇骈文的正宗地位;强调骈文的藻采与声律。王瑶对徐陵、庾信的骈文特征、创作成就与影响予以详细阐发。王文濡从各体骈文的形式技巧及创作内容等角度评点六朝骈文名篇。高步瀛评点六朝骈文,多有精当识语,训释语词名物亦屡有考证发明。 (作者:刘涛,系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项目编号:15ZDB06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