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 Opera
Jinge
Jinge was formerly known as "ge zai", or "food begging tune". This form of singing is accompanied by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is popular in southern Fujian, 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According to local historical records, Jinge wa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folk songs and ballad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reached maturity in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2006.
Text Recommended
长泰锦歌:为台湾"歌仔戏"的形成奠定基础 View Translation
锦歌原名歌仔、杂锦歌、什锦歌,又称乞食调,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锦歌。因其乡土气息浓厚、曲调流畅优美、演唱形式简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盛行于闽南的漳州、厦门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姐妹花。长泰锦歌尤为盛名,是长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演唱形式。 锦歌承袭了魏晋变文和宋元讲唱文学传统,唐宋初步形成,明代定型。锦歌是在闽南民间歌谣、南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传承、创新而丰富完整起来的曲艺。它常以四句七言或五言的联句弹唱历史和传说故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也把锦歌带至台湾,为后来台湾“歌仔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锦歌大约于宋代传入长泰。清乾隆年间,《长泰县志》总辑杨日焕在诗中就有:“花树千门翠,弦歌万户长”句,句中的弦歌就是锦歌。清末腐朽的满清政府和后来的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致使社会经济日渐衰败、民不聊生,一些艺人迫于生计,流入城镇乡村,演唱民间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锦歌,以卖艺行乞为生,这锦歌上个世纪初兴起又被称为“乞食调”的原因。他们身带一把月琴,巡回于城镇乡村,自弹自唱,说唱朝代的兴衰、民间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时期改编、创作了大量饱含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艺人积极创作宣传抗战的优秀作品,激发全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民国时期,一些锦歌艺人或群众自发组成了“锦歌馆”、“乐社”、“歌仔馆”等数十个锦歌演出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锦歌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官塘社组建了锦歌队进行演出。1958年、1960年民间艺人张上厦两次赴省演出,均获一等奖、创造奖。1962年备战期间,福建省文化厅、省音乐协会派人到长泰录下《孟姜女》、《山伯英台》剧全套唱曲,通过解放军前线广播电台,向台湾、金门、马祖播送,加强两岸民间的交流。1966年3月,张上厦入选省艺术团。 锦歌是器乐伴奏的说唱形式,使用月琴或大管弦伴奏“七字调”、“杂念调”、“大调”、“哭调”音乐。锦歌词句多从闽南语日常流行的口语、成语、俗语、谚语、戏曲、民谣中选择既能达意又生动、活泼、机智、风趣的语言,加以诗词律化和说唱规范。锦歌唱腔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腔大体分为5个部分:杂念仔,常使用诙谐有趣的闽南方言,如答嘴鼓、四句连等;五空仔,是锦歌的基本曲调,作为开篇的 “四句头”分为“正调”、“阳光”、“洞管”、“箫代吟”、“安童闹”等;四空仔,是七字组成一句(七字仔)的多段体结构;花调,是民间小调,如长工歌、车水歌、十二月歌;乐器曲,如入板头、连环谱。锦歌主要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雪梅教子》、《山伯英台》、《孟姜女》;十八节:《妙常怨》、《董永》、《井边会》、《吕蒙正》、《刘永》、《寿昌》、《闵贞》、《高文举》等。曲调流畅朴实,富有表现力,内容通俗健康,易学易懂,为群众所喜爱。 长泰锦歌常以月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被称为“月琴”锦歌。月琴的器形和弹法与西南少数民族苗、瑶、侗、傣等族相似,可能是闽越先民的遗存。随着锦歌的普及和发展,后加一把古拙的大管弦。此外,大广弦、六角弦、三角弦和箫笛也是锦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乐器的使用灵活,因艺人的擅长和曲目的不同,选用或侧重使用乐器迥异。长泰锦歌在漳厦一带享誉盛名,培养、造就了很多著名艺人,如肖仲食、张上厦、林玉带等。肖仲食演唱优美婉转、柔和动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张上厦演唱粗犷有力、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现在逢年过节,喜庆之际,城乡也可见锦歌艺人坐唱,走唱,用乡音唱白,曲调缠绵,或是迎神赛会、娶亲送葬谓“歌仔阵”,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街头演唱,更多是作为一种艺术,登上舞台。
漳州市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综述 View Translation
形成文化产业框架结构 打造文创产业新业态 用“一县一园区”的建设方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目前,全市12个文化产业园区、27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发改委、文化厅正式命名认定,全市文化产业框架结构基本形成。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54亿元,极大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招商环境,提高了服务能力。 园区效益不断提升。12个文化产业园区已入驻文化企业200多家,总资产250多亿元。其中,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南靖海峡印刷产业园,落户项目 26个,总投资24亿元;投产项目6个,年创产值约15.5亿元。长泰马洋溪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文化旅游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370亿元。 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文创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 闽南日报社启动“闽南日报社融媒体中心”项目,以实现“多媒体运营、多渠道传播、多元化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分四期进行,总投资预计1000万元左右; 龙人古琴文化村成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网上万琴堂、网上琴学院、网上米兰世博会等六大“互联网+”文创工程建设; 万利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互联网+”产品矩阵,从流水线生产向机器人时代迈进,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二次腾飞。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文化市场购销两旺 我市持续致力于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创新、推广。 2015年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精彩不断,全年举办各类巡展200多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免费开放,接待阅览、参观近20万人次,全年农村电影放映超额完成19800场次任务。 文艺创作上则精品迭出。市芗剧团完成新编芗剧现代戏《谷文昌》,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编广播剧《谷文昌》,并分别顺利展演、开播;市木偶剧团新编木偶神话剧 《孙悟空决战灵山》荣获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比赛最高奖,同时还获得4类单项奖;漳州锦歌《凌波情》、云霄县潮剧《巾帼英豪唐魏妈》均荣获 “2015年福建省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一等奖。 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市完成了海丝申遗立法,并加强对“海丝”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在原有龙海、华安、平和3个县基础上,增补南靖、诏安2个县海上丝绸 之路潜力遗产点,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开展市级第六批非遗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定工作,共有7大类18个项目入选名录,至此,我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 有195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36人,数量实现“双过百”。 在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事业的繁荣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培养了更多消费人群。 近年来我市文化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局面。漳州文化城现有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古城府埕形成“非遗”产品一条街,交易频繁,人气旺盛;华 安玉特色文化市场集聚店面289家,年销售额超亿元;诏安书画展示交易中心现有画廊100多家,形成“书画展览热、收藏经营热、书画培训热”的书香翰墨氛 围。 文化市场繁荣的同时,我市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香港“福建文化精品展”等平台推动漳州文化企业走出去。去年我市组织南靖土楼、万利 达、恩扬工艺品、龙人古琴、平和克拉克瓷、漳浦剪纸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推介展示漳州文化品牌;长泰龙人古琴还作为中国古 琴音乐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唯一代表入驻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扩大了漳州对外文化影响力。
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11日首演 为800多名观众献上完美一刻 View Translation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盲人姑娘林小娜独自站在舞台上,清唱《掌声响起来》的开头。那一刻,观众似乎触摸到了她内心的孤独。而当5位肢残人士坐着轮椅,被志愿者们推到台上,共同唱起这首歌时,那份孤独突然变成一股澎湃的力量,爆发出强烈的不屈和自信。那一刻,台下掌声如雷。 昨天下午3点,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在漳州市区人民剧场首演。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活动。漳州市市委副书记林文耀为艺术团成立授牌。 走出无声世界的“精灵”女孩杨司琦,独舞《清晨》,曼妙优雅。2007年,她加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舞蹈《千手观音》中的一员。灵动的身躯似乎在告诉我们“此处无声胜有声”。 快乐天使苏敬嘉唱响漳州锦歌《海底反》,活泼可爱,音色清亮,完全不像是智力残疾。 还有帅气的林世波,这位热心公益的肢残男生,在一群水灵灵的聋哑姑娘中,随着音乐不断甩起水袖,时而下腰,时而挺胸,赢得阵阵喝彩。 为了这一刻,他们在过去一年里克服肢体残缺,重复训练千百次。台下800多名观众深受感动,不断打出刚学会的“你真棒”“我爱你”的手语。有人说,他们献出了完美的表演,超过健全完人的坚强,演绎出艺术的美好。 声音 省残联副理事长王秀丽:此次演出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也将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重视、关心、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 盲人演员陈炎明的父亲:看着儿子在台上表演,我心里非常开心,他眼睛看不见,从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很有成就感,也很欣慰。 观众郑亚斌:看到他们坐着轮椅在台上,有一种力量鼓舞了我,他们都能行,我们好好的,为什么不行? 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朱丽娟:30多名残疾人演员的身后,是100多名志愿者,演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艺术团创办过程既是艰辛又是感动的,有企业老板的资助,艺术家的主动参与,残疾演员的倾情付出,助残志愿者的无私帮助和市残联的关心、帮助。
Knowledge Graph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