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 Opera
Gui Opera
Gui Opera is an opera variant performed in Guilin dialect. It is also known as "gui xi" or "gui ban xi",and is one of the major operas found in Guangxi. Gui Opera originated from Hunan’s Qi Opera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Guili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of the Qing Dynasty (1796-1820). It integrates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e specific to Guangxi, with deep feelings conveyed via facial expressions and postures. It wa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2006.
Text Recommended
国家“非遗”传承令广西桂剧“重生” View Translation
我们坚持,是因为我们对桂剧的这份爱,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剧种。”广西桂林市桂剧团副团长黄金光如是说。 14日,记者见到黄金光时,他正忙着组织他的130多名同事彩排。当晚,该团2012年新排演的集彩调、文场、瑶族山歌等多种广西地方戏剧元素为一体的年度大戏《一品油茶·七品官》将首次公演。 彩排中,演员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台词中或多一个“了”,或少一个“的”,导演都费思量。 黄金光告诉记者,在去年的第八届广西戏剧展上,其他大戏一台动辄上千万的高成本,桂林市桂剧团则以300万元“小”制作《一品油茶·七品官》力压群芳,摘得包括最高奖项“桂花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桂剧作为广西地方的特色剧种,自明末清初开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行。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没有京剧的广大群众基础,没有昆曲、豫剧的知名度,桂剧和许多被列为“非遗”的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无场地,缺人才,少资金,在传承方面困难重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桂剧演员可谓是千里挑一,现在不要说百里挑一,就是十里挑一都困难。”在桂剧舞台上工作了30多年的黄金光感慨不已。“我们的许多演员练功浑身是伤,每个月只领600多块人民币的工资,不得不在外兼职、‘走穴’。” 对黄金光这些老桂剧人来说,坚持,从来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份情结,“我父亲也是在桂剧团工作了一辈子,我从小就听桂剧长大了,要我看着这门技艺失传,我做不到。” 但黄金光坦言,面对当下剧团招新人困难他也十分理解。“生活无法保障,没了奔头,愿意学这个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而地方戏剧的“苦”日子在2011年有了改观。时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不仅增加了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更具操作性的政策,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专项经费。 2012年6月,桂林市桂剧团、彩调团、曲艺团三团合一,成立了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演职员工的待遇提高了,排练的闲暇时间不再需要“走穴”。 据了解,目前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排练场地的修建问题已上桂林市政府议事日程,桂剧院将重修,当地教育局也在考虑让桂剧艺术精品课程进入中小学教育。 黄金光说:“桂林是旅游城市,要让中外宾客了解桂林山水的同时,通过桂剧读懂桂林文化。”
桂剧新时期"后继乏人" 古老剧种传承发展遇挑战 View Translation
中新网桂林12月27日电(赵琳露)在广西桂林市桂剧团成立60周年之际,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传承人秦彩霞感叹,当前桂剧传承“后继乏人”。 11岁开始学桂剧、从艺近70年的“桂剧老人”秦彩霞指出,桂剧不像歌舞、杂技等表演,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做、念、舞、打俱重,需要演员刻苦锻炼技艺。“唱要唱得像样,打要打出功夫。没有好东西,再怎么想办法也挡不住衰落。”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桂剧,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月26日晚,成立于1951年的桂林市桂剧团举行了六十年大庆盛典。秦彩霞、筱兰魁、罗桂霞等一批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应邀出席。60年来,桂剧人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桂剧《瑶妃传奇》、《风采壮妹》、《漓江燕》、《大儒还乡》、《灵渠长歌》等一批耳熟能详的精品剧目,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全国性奖项无数。 “排个精品不容易!”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罗桂霞介绍说,当年颇受好评的《大儒还乡》前后易稿24次,演员们摸爬滚打,不知流了多少汗。这位桂剧名伶表示,桂剧的表演特色是以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表演时侧重做工,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唱,还有打叉、跌箱、打舌花、耍罗帽等许多绝技。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富有乡土气息,深受观众喜爱。曾经的桂剧演出,万人空巷。桂剧,犹如一江漓水,清澈明亮;又如一树桂花,馨香扑鼻。 但如今,桂剧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严峻挑战,已陷入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艺术特色日渐淡化的濒危境地。 为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今年,桂林市艺术学校、市桂剧团、市彩调团和市曲艺团联手开设了“小桂花班”,采取“校团结合”的新方式,为桂林戏曲专业剧团培养专门性表演人才。 “再不招就可能面临演员断代的危险”桂林市桂剧团团长张树萍说,桂剧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繁荣兴盛。“有了人才,桂剧才能传承得更好!” 此外,桂林市桂剧团还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据了解,今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排演的大型新编现代桂剧《何香凝》,在广西14个市巡演,大获好评,让很多没有看过桂剧的观众看到了桂剧的艺术价值。张树萍介绍,下一步,桂剧团将以建团60周年为契机,推出一系列桂剧主题活动,让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命力。
湘妹子喜获桂剧奖 View Translation
第五届广西戏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近日在南宁落下帷幕,来自全区16个戏剧文艺院团和演艺企业的134名青年演员同台竞技,涌现了一批戏剧新秀。在这批新秀中,有一名“湘妹子”——龚湘玉,以桂剧《三击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斩获了此次大赛表演一等奖。一名他乡青年,是因何与桂剧结缘?一名桂剧传承人,是如何看待双肩的这份责任?记者日前专访龚湘玉,探访她的桂剧之路。 那是2001年夏天,湖南邵阳一个小山乡,15岁的龚湘玉初中毕业,正在舞蹈学校学习舞蹈。因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家里认准了她是块学艺术的料。一天,父亲的朋友告诉家里,广西艺术学校桂剧表演专业招定向生。家里认为,她这么爱文艺,毕业还有好去处,就鼓励她广西行。看着兄弟姐妹都各奔东西求学或谋工,从小就比较独立的她也决定出一趟远门。 于是,2002年秋天,她和父亲踏上了南下的班车。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是她16年最远的一次行程。窗外都是陌生的风景,前方是模糊不清的“桂剧”概念。到了学校,现场考试要求唱一小段桂剧,她当时就“懵”了。因为桂剧是用桂柳话唱,她不会说桂柳话。于是,匆忙现学了一点,带着半湖南腔、半桂柳话唱跳下来,竟然考上了。就这样,本想学习声乐、唱流行歌曲的龚湘玉,阴错阳差地与桂剧结缘。 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使龚湘玉很快适应异乡的学习生活。生性好强的她,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唱腔不成问题,但舞蹈天分不高。”理清自身优劣,她常常在课后花费时间练功。为了能练好腿功,她和几位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请教京剧的老师练习。凭借扎实的唱工,她选到适合的行当:青衣。“青衣表演特点以唱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对于能唱不能跳的我来说,可以扬长避短。” 4年的学业生涯结束后,她面临又一次考核。“能进桂剧团的名额有限,大家都顶着压力积极应战。”这次考试不是一般的唱跳,而是考专业功底。由于平时的“好强”,她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广西桂剧团,正式踏上桂剧表演之路。 在她的概念里,进团便可以进行桂剧演出,但当她怀揣技艺准备“大显身手”时,理想却被现实所羁绊——由于桂剧缺乏市场,她所学根本派不上用场。很多时候,她只能表演歌舞。每年的专业考核,才是她上演桂剧的时候。长此以往,内心的失落变成了习惯,演戏、工作对于她来说变得平淡无奇,没有了激情。 转角出现在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的排演上。该剧的女主角邀请上海戏剧演员担纲。她在与上海戏剧演员一起学习排练中,发现自身业务水平与上海演员的差距甚大。这让龚湘玉的内心触动很大,她暗自下决心借鉴他人的唱腔唱法突破自己。 今年8月,第五届广西戏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在南宁举行。27岁的龚湘玉遇到一位“贵人”——指导老师殷美琴。“这么多年了,我终于遇到一位专门唱青衣的老师。殷老师对桂剧的热爱与完美的唱腔吸引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桂剧可以唱得这么好听,开始对桂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有种突然爱上桂剧的感觉!”在学习中,龚湘玉把殷美琴的唱腔录下来,然后一遍遍地模仿练习,加上借鉴上海戏剧演员的唱腔唱法,她在这次比赛中以唱功斩获了一等奖。 奖项的鼓励,让龚湘玉对桂剧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传统桂剧虽受地域局限性的制约,以及文化多元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市场培育难度大,但她认为桂剧仍可走进年轻人的视线,就像自己对桂剧的认识过程,发现了它的美,才会去感受它的好。 “桂剧要有市场,就要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内容上创新。好的题材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有的人可以不懂桂剧,但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一个演员的精彩演绎,吸引他去了解桂剧到底是什么样子。”龚湘玉想要突破一成不变的人生,她希望自己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能够有更多更大的舞台帮助宣传桂剧,让更多的人了解桂剧、喜欢桂剧。她相信:“这是广西的传统文化,我一个外来妹都能喜欢上桂剧,本地人怎么会不喜欢呢。”
Knowledge Graph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