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 Bronze Screen Support featuring a Gold and Silver Tiger Eating a Deer
A bronze screen support featuring a gold and silver tiger eating a deer is furniture unearthed in 1977,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iscovered Hebei Province’s tomb of "Cuo", King of Zhongshani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a length of 51cm, it is designed to support a folding screen. Its entire form is dedicated to detailing the shape of a beautiful tiger with mouth open in preparation to eat a deer. With gold and silver threads on its body, the tiger is composed of gorgeous colors in the typical sty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day, this cultural relic is safeguarded at the Hebei Provincial Museum.
Text Recommended
孤品绝藏:错金银虎噬鹿屏座

出场专家:李建丽,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曾担任“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筹展组组长,对战国中山文化颇有研究。   在古中山国出土的文物中,类似“错金银虎噬鹿屏座”这样的文物不只这一件,著名的还有错金银犀牛屏风座和错金银铜牛屏风座。只是其他两件与“虎噬鹿”相比较,无论从器物重量还是制作工艺都存有差距。   ☆屏风古已有之   讲述中山国的文物,不能不提到古中山国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山国的宫殿区就坐落在灵寿古城东北部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那方地上建有高大的夯土台,高台周围是坐北朝南的长方形大型建筑群。在宫殿区建筑遗址中,有排列有序的柱础石,还有许多大型空心砖、板瓦、筒瓦、瓦当及其他建筑材料。从出土的这些规模浩大的建筑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中山国宫殿是多么的巍峨壮观。   李建丽同记者一起梳理起那一段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国王在处理政事时,要坐在宫殿内的帐幄中。在中山王墓中就出土了一具听政时所居的小帐。由于埋藏年代久远,帐杆及帐上篷罩的材料已经腐朽,但通过尚存的铜构件及帐杆灰,考古工作者仍考证出它的大致面貌。   古时候,由于许多宫殿前部敞开,房屋建筑也不太严密,需在房内张设屏风挡风,同时一所建筑往往具有多种功能,需要随时用屏风分割室内空间,因此,屏风的使用非常广泛。这一风俗不难考证,许多古代墓葬中都有使用屏风的壁画、画像砖,也有出土小型模型和实用的屏风。   ☆勇猛威武“虎噬鹿”   中山王 墓的屏风和小帐埋在一起,据考证它应该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实物,由屏风扇和屏风座两部分组成。漆木制的扇面已经腐朽,但仍可以看出原物的形状、颜色和尺寸。屏风原为两扇围屏,呈矩尺形。扇面涂红漆,边框涂黑漆,漆上用红色和橙色绘画出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每扇屏风的立框中间,都镶有一个铜质兽面铺首衔环作为装饰。屏风底座是三件铜质错金银动物。最令人叫绝的是中间的虎噬鹿铜底座: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色彩斑斓,尾梢上卷,身躯浑圆。两耳直竖,双目圆睁,身躯向右侧弓曲,左侧前后二腿用力后蹬,右侧前后二腿前屈。右前腿以肘着地,用利爪抓住一只小鹿的后腿,血盆大口正紧紧咬住一只幼鹿的后身。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可是始终无法脱身。鹿的四肢已经无力,头扭搭在虎颈的左下侧,两眼僵直,口微张。一只猛虎,一只幼鹿,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弱肉强食的凄惨场面,活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虎的右前爪因为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构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的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生动逼真。虎的颈部和臀部各立一长方形銎。两侧立面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銎内尚保存有木楔子,为使木头在銎中牢固而在木头上缠有麻布,麻布还存有碎片。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可以形成84度交角,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虎腹下有竖读的铭文,共12个字。器通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这件屏风座之所以有如此之重,正是为了使其装上屏扇后仍然很稳定,不至于上面重下面轻。这件珍贵文物现今保存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另两件屏风座上的动物造型同样具有浑圆的躯体、挺直的尾巴和黄白色的花纹。但犀牛和铜牛表情温顺,体态平稳,表现出被人驯服后的温和形象。两牛背上各有一銎,銎内也插有木楔。三件底座都是实体铸成,极其厚重平稳。“这件虎噬鹿屏风座是一件孤品,全国乃至世界只有这么一件,虽然动物纹饰、造型在古中山国文化中多有体现,但如此形象、逼真、体现力量的器物却绝无仅有。并且它色彩鲜艳、整体造型生动,把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屏风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处理到极致。比如它的爪子做得非常有力,眼睛也熠熠发光,并且这么件旷世绝品出土时居然没有生锈,太不可思议了。”李建丽说,作为中山国的代表文物,这件“虎噬鹿”经常走出国门展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骄傲。

“虎噬鹿”屏风座

战国中山,是2200年前存在于河北境内的一个小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平山三汲乡发现了两座中山王陵。两座王陵出土文物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在林林总总的宝物中,这件“虎噬鹿”器座尤令人瞩目。 器座主体为一只斑斓猛虎,它三足着地,一爪腾起,弓身挺尾,双目圆睁,正在撕咬一只花斑小鹿。虎口中的小鹿垂首蹬腿,拼命挣扎,凄切悲鸣之声如闻在耳……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时代:当时,所谓“战国七雄”为了争夺天下霸权,持续厮杀数百年。区区中山国,是白狄部族建立的一个小政权,势力范围主要在石家庄地区,都城在平山、灵寿一带,北有燕国、南有赵国、东有齐国,在群雄环视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着,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某个大国所吞噬。从这个角度看,“虎噬鹿”器座称得上一篇弱肉强食的时代寓言。 从实用角度看,“虎噬鹿”应该是一件屏风座。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为了挡风,古人在室内张设屏风。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屏风座则为石、陶、金属质地。这件“虎噬鹿”器座,虎背上有两个长方形突起物,出土时里面还残存着木榫,专家据此推测为支撑屏风的底座。 “虎噬鹿”屏风座中,虎与鹿的皮毛均以错金银工艺制成,金光闪烁、璀璨夺目。在古代,“错金银”称“金银错”,是春秋晚期兴起的一种工艺。错金银工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镶嵌法”,即先在青铜器表面刻出凹槽,然后在凹槽内镶嵌金银,形成图案,再对其进行打磨,使镶嵌的金银与青铜器表面平滑一致;另一种是“涂画法”,主要工序是先用黄金和汞制成“泥金”,再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描绘图案,然后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就固定在青铜器表面了。“虎噬鹿”屏风座主要采用的是“涂画”工艺,鹿身的梅花斑、虎背的条斑,都是以形状各异的错金银纹饰来表现,金黄银白的璀璨与青铜器本身的浑厚质朴相映成趣,产生出闪烁不定、富于变化的色彩效果。 河北省博物馆《战国雄风——古中山国》陈列中,与“虎噬鹿”屏风座同时展出的还有: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与错金银水牛屏风座。一般屏风座,多是以状态安详的动物为造型,“虎噬鹿”却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个动感勃发的场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这只斑斓猛虎腹部贴地,虎尾高高甩起,身体扭曲成 S型,前足一爪扑住猎物,一爪向后用力支撑,后足则一前一后大跨度地蹬着地面,显示出强大的内在力量。老虎的前爪因抓鹿而悬空,于是在器座前部借用鹿腿加以支撑,保持器物平衡。由此,一个积蓄万钧之力、引而未发的瞬间随之活现出来。 李立华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