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Hong Kong
Tam Kung Temple
Tam Kung Temple is located in Hong Kong’s Wan Chai District, and is very close to Xiaohengqin Island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t is a Taoist temple built in 1862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Tongzhi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mple in Hong Kong. In addition to the immortal saint Tam Kung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it houses a dragon boat engraved from the bones of whale, which is a historical relic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 years. As the treasure in the temple, the fish-bone boat, it is said, can bring good luck after a touch, therefore the pious ones will touch it after offering incense in the temple. A huge turtle stone inscribed “Goose” (鹅) outside the temple, is a sign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 in the zone.
Text Recommended
澳门寺庙文化:信仰交错众神和睦

澳门大小寺庙有四十多所,以及数十所土地庙神社,大都历史逾百年,有的甚至超过500年,均可作为澳门发展的历史见证。在这些庙宇中,可称得上"遍地寺庙,满天神佛"。这大小寺庙宫观,多数集中在澳门本岛。   这些庙宇有的属佛教系统,供奉诸佛菩萨及其部属,如观音堂、菩提园等;有的属于道教系统,如位于三巴门的吕祖仙院等;有的属于敬天法祖的儒家正统;但绝大多数是属于融合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如属于妈祖信仰的妈阁庙、天后宫、天后古庙,属于观音信仰的观音堂、观音岩、观音古庙,还有康公庙、谭公庙、北帝古庙、莲溪庙、康真君庙、医灵庙、包公庙、三婆庙、三圣宫、武帝殿等。在这些庙宇中,供奉着形形色色的神灵,他们或者各自为政,互不相扰;或者和平共处,一起享受信徒的供养和礼拜。值得注意的是,澳门的大多数庙宇,特别是属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系统的,一般都没有出家人居住,而由在家信徒或街坊值理会负责管理。   被称作澳门"三大禅院"的是妈祖阁、普济禅院和莲峰庙。   莲峰庙   莲峰庙是澳门庙宇中颇有代表性的建筑,建于1592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林则徐查禁鸦片,于1839年9月3日来澳巡阅,曾驻节莲峰庙,庙内现还保留了林则徐当时办公的亭子、几案。1989年,在庙前旷地树立林则徐石像;1997年建成林则徐纪念馆。   莲峰庙古名"天妃庙",规模小,供奉天后娘娘。从清朝时代起多番扩建,修葺而成今之规模。现时主庙供奉观音、天后,此外,尚有武帝殿、仁寿殿、医灵殿、神农殿、沮诵殿及金花娘娘痘母殿。庙内有一石荷池,每当夏日荷开,莲叶满塘,香远益清,还有一幅栩栩如生,砌有神龙、巨鲤的壁画,造型奇特。十九世纪中叶,清廷官吏林则徐到澳巡阅,曾在莲峰庙台案接见澳葡官员。现时在庙前空地建有林则徐全身石像,重五吨、高叁米,籍以纪念林氏到澳一事。   妈阁庙   妈阁庙为三大禅院之首,也是澳门著名的东方式庙宇之一。妈阁庙位于澳门南端妈阁山西麓,是澳门最古老的寺庙,建成于500多年前的明朝。妈阁庙供奉的是护航海神妈祖,闽语妈祖就是母亲的意思。每 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诞生日,在这一天,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 祀活动。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吉祥。   妈阁庙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老建筑。庙前一对镇门石狮,雕工精美,神情威严,形态逼真。传说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4座建筑物组成,它们之间用石阶和曲径相通,曲径两旁的岩石上有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骚客题写的摩崖石刻;庙中有大殿、石殿、弘仁殿和观音阁,均飞檐凌空,气势雄壮。庙内的一块洋船石尤为引人注目,上面雕刻着古代海船的图形,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们喜爱的"一帆风顺"的图景。据说已经有400年的历史。妈阁庙依山面海,风光宜人,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几百年间文人雅士们留下的无数题词石刻,更为这座古庙平添了几分雅趣。   普济禅院   普济禅院是澳门最古老巨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澳门纪略》曰:"旧有普济禅院。"《香山县志》亦云:"普济禅院在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原名观音堂,在昔日望厦村的东面,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在望厦村的西面,原有一所观音古庙,是土著村民所建,规模较小,每逢观音诞辰,只许本地村民膜拜,排挤外地信众,因此当时居澳的福建籍人士便发起建成比原古庙更为轩昂的观音堂。

惠州民间艺术龙华大鼓让春节更有“民俗味”

年味在哪里?今年,由惠州市文明办、市旅游局、东江时报社主办的2016精彩惠州民俗游系列活动启动,记者在春节假期奔赴惠州各个地方,为市民寻找年味。 民间艺术龙华大鼓助兴上灯 传承民俗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上灯,是惠州诸多村子的习俗。在惠州方言里,“灯”通“丁”,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春节期间,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同样是上灯,但各地各村的习俗都不太一样。博罗县龙华镇的旭日古村在上灯仪式里,加入龙华大鼓助兴,使得这一习俗颇为震撼。      准备   百余人敲锣打鼓去买灯   时间:5时~5时30分   地点:旭日村平伯陈公祠   2月9日(年初二)早上5时,天仍很黑,户外10℃左右,有些寒冷。博罗县龙华镇旭日古村的锣鼓声和鞭炮声已经响起,不少村民陆续来到村里的平伯陈公祠前。他们有的背着大袋鞭炮,有的扛着长竹竿,还有的挑着箩筐。祠堂前已摆放着一个1.8米高的大鼓,还有十多人拿着小锣在一旁敲敲打打。见到有人来,锣鼓和鞭炮声便同时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旭日村79岁的陈旭珍告诉东时记者,这是上灯。上灯习俗是古代人对传宗接代的一种重视,当年生了男丁的人家,春节期间都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上灯仪式。在博罗龙华镇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保留完好。   龙华镇各村的上灯仪式大同小异。一般是年初二到镇上的陈孝女祠买灯,然后到祠堂上灯;年初六各家摆灯酒;元宵节后是结灯,这样整个上灯仪式才算结束。   陈旭珍介绍,刚过去的一年,村里新增了12个男丁,也就是有12个灯头,要买12盏花灯。“今年算是少的了,往年一般都有20个灯头左右,最多的时候有将近30个。”   5时30分左右,买灯的人家陆续集齐。百余人的买灯队伍敲着铜锣打着鼓,浩浩荡荡出发了。在前往陈孝女祠的路上,一路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震耳欲聋,好不热闹。   东时记者好奇,为何要那么早?陈旭珍说,年初二到陈孝女祠买灯的村子有好多个,而按照祖宗留下的传统,旭日村是排在首位的,为了不影响其他村买灯的时间,每年旭日村的买灯队伍都会早早出发。      买灯   龙华大鼓唱主角   时间:5时50分~6时30分   地点:陈孝女祠   买灯的队伍敲锣打鼓步行10来分钟后,就来到了镇上的陈孝女祠。祠里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花灯,等着“灯头公”拿灯篙来挂灯。   “灯头公”是当地人对添丁者的称呼。36岁的陈灿辉是当天的12个“灯头公”之一,他戴着一顶黑色的毡帽,帽子上面还插着松柏。陈灿辉说,戴这顶帽子也是村里的风俗。“我们结婚时就要戴的,上灯时再戴。”陈灿辉说,上灯风俗除了要戴毡帽,还要准备一根三四米长的灯篙,用普通的竹子缠上红纸。   12位“灯头公”依次将花灯挂在自家灯篙上。此外,同一房的“灯头公”还要一起买花灯挂在自己房的祠堂里,有多少个祠堂就买多少盏。   这边在买着花灯,那边则一直在敲锣打鼓助兴。实际上,在陈孝女祠里的锣鼓表演才是买灯的重头戏。旭日村共抬来了3个大鼓,每个大鼓配两个大锣、数十个小锣。   打鼓的人站在条凳上,有节奏地挥舞着鼓槌,围在3个大鼓周围的大锣和小锣,和着大鼓鼓点的节奏,时而举起敲打,时而放低敲打。鼓声锣声高潮起伏,热闹非凡。无论是打鼓的还是敲锣的,都情绪激昂、异常兴奋。东时记者留意到,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观看,不少还带着摄像机拍录。“我在网上看到这个年俗介绍,特意和朋友从博罗九潭赶来观看。”曾先生说,“现场太震撼了,不枉我4时起床赶过来。”   打大鼓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每个大鼓都配了两三个鼓手,这个累了就换另一个上。整个锣鼓表演持续约25分钟,买灯的队伍才又重新集合,敲锣打鼓返回旭日村。   上灯   每个祠堂挂一盏花灯   时间:7时~8时30分   地点:旭日村公祠和各房祠堂   买灯的队伍回到旭日村后,已是早上7时左右,天已大亮。大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花灯挂在村里的两个公祠。东时记者看到,其中一个公祠已有部分坍塌,花灯就挂在大门上。在挂花灯期间,锣鼓助兴,鞭炮声声,不绝于耳。这就是上灯风俗中的重要环节——上灯。   挂好两个公祠的花灯,买灯的队伍就分开了,各房人去把花灯挂在自己房的祠堂里。   东时记者随着南边村小组这一房继续采访。南边这一房共有7个灯头、3个公祠。村民依次把花灯挂在公祠里。期间,鞭炮声和锣鼓声响足了40分钟。   上灯结束,鞭炮声和锣鼓声渐渐停歇。7个“灯头公”家搬出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年糕、姜糖水、油角、糖环等传统小吃,供买灯队伍享用。   大家忙碌了几个小时,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姜糖水,吃上几块甜甜年糕,上灯环节就在说说笑笑中结束了。   陈灿辉说,买灯上灯这些仪式都是同一房的“灯头公”一起商量凑钱操办的。虽然买灯上灯的环节结束了,但整个上灯仪式并没有完结。年初二当天,“灯头公”还要把买来的花灯拿回家挂上;大年初六,前一年添丁的人家要摆灯酒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元宵节后,取下花灯,完成结灯环节,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龙华大鼓传至今有两三百年历史   在整个买灯上灯的环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龙华大鼓。   龙华大鼓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有两三百年历史了。龙华各村每逢春节等节日,或者嫁女娶亲、子女入学、添丁乔迁等喜事,都会敲锣打鼓庆贺一番。   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龙华大鼓的传承出现了断代。会打鼓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则基本不会。为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2012年起,龙华中心小学将龙华大鼓搬进了课堂,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学习龙华大鼓。   在旭日村,会打大鼓的人也不多了。南边村小组这一房,基本上是79岁的陈旭珍一家包办了。陈旭珍自幼就学习打鼓,两三年前还打。“打鼓需要大力气,老了,打不了几下就要换人。”陈旭珍说,敲响龙华大鼓很简单,但要打得好不容易。每一次表演都有起鼓、跟拍、起伏、高潮、结尾等变化,还要配合恰当的姿势,不用心学是学不来的。   令陈旭珍感到欣慰的是,17岁的孙子陈沛全接上班了。东时记者看到,陈沛全看起来瘦小,但打起鼓来铿锵有力,意气风发。陈沛全于三四年前开始学习龙华大鼓。“每年都看爷爷打,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   而在敲锣的队伍中,也有不少十来岁的孩子参加,陈沛全的弟弟就是其中之一。“打鼓我也喜欢,但学不来,敲锣倒还可以。”陈沛全的弟弟说,他的爸爸和伯父也负责敲大锣。   当天,陈沛全的打鼓表现得到了不少村民认可,直接在陈旭珍面前夸赞陈沛全。陈旭珍望着打鼓的孙子,笑得可开心了。    2月11日,惠东县大岭小布村迎来正月初四 “三圣祖师报笔日”的民俗活动,全民齐参与,村民笑翻天。   三圣祖庙“逗老爷”   上午9时,锣鼓声响起来,小布村村民纷纷前往三圣祖庙参与一年一度的“逗老爷”。   活动开始前,村民们先前往三圣祖庙进行拜祭活动,愿大神们保佑村民来年五谷丰收、风调雨顺、万事顺利。   一个小时后,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福首”们 (组织祭祀人员)将三圣祖庙里的3个神像牢牢捆绑在专门的轿椅上,请出祖庙。村民们兴高采烈地等待着神像出来。 邱钦,今年11名“福首”中的一员,已77岁高龄。他说,小布村是在350多年前从福建漳州平和县的“金竹脚”、“苦竺坑”等地迁徙而来,他们尊奉祖上3位异姓结拜兄弟为神,将神像供奉于三圣祖庙内。每年的正月初四,村民会请出神像“逗老爷”。小布村的“逗老爷”是与神同乐的意思,腊月廿四送三圣祖师到天庭,到了正月初四接回来。村民抬着神灵,神灵想往前走就往前走,想翻跟头就翻跟头,“逗”就是这么一个含义。   抬着“老爷”戏耍   和一般村民对神像的恭恭敬敬不一样,小布村村民们抬着神轿,不断快速奔走、转圈和翻跟头,场面很是好玩,村中男女老少都笑得乐开怀。   这种拿神像玩耍,敲打又或是翻滚,表面看是对神的大不敬。而村民是这样子说的,人不打,神不怒,神不怒,则天不下雨,打是为了感天动地,使神怒而化雨,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时人们把尊神敬神变为戏神罚神。因为,平时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遇有久旱不雨,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直至造成灾害之时,人们怨天怨地祭神灵,对神灵产生不满情绪,于是将其抬着戏耍,摇来晃去,以示惩罚,同时又许愿,让其改变麻木不仁的态度,赐雨于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   对于“逗老爷”活动的意义,众“福首”说,主要是“大家开心”,即是“人神共乐”,乐享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祈求神明保佑全村平安、五谷丰登、农事顺利。   “只要你不怕摔,只要你够大胆,不管你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我们都欢迎您一起‘逗老爷’。”邱钦说。   据悉,“逗老爷”祭祀仪式是小布村的特色春节活动,已传承350多年,成功申报了惠东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博罗“姚夫人巡游”民俗活动 花甲阿婆舞狮引人注目   博罗泰美车村,是明代惠州名臣车邦佑家乡。每年正月初六,车村人都会举办 “姚夫人巡游”民俗活动,从早上到下午,整个村子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热闹非凡。凡“姚夫人巡游”所到之处,村民无不备好鸡鸭水果贡品,举着香,虔诚祈祷,鞭炮迎送。   新婚男士抬轿   车村有座姚夫人庙,车村人将姚夫人视为守护者,不仅赋予她众多神奇的故事,还修建祠庙供奉,更甚者每年有两个日子纪念她:十二月十五为姚夫人打醮、正月初六抬姚夫人巡游。   2月13日是猴年大年初六,早上9时,姚夫人庙前已经彩旗飘扬,香火旺盛,悬挂起的鞭炮长达6米,地上满是鞭炮燃放后的红纸。今年是姚夫人诞辰2060年暨姚夫人庙重建28年,庙里早已经有村民虔诚地跪拜在姚夫人神像前祈祷,求签,之后在庙里请平安符,转运风车,祈祷一年平安健康,顺顺利利。   “姚夫人巡游”10时正式开始。先是舞狮队在庙前祝贺起舞,接着红狮子进入庙里,请姚夫人神像坐到花轿上到车村巡游。   村里的两位阿婆抬着姚夫人神像进花轿,负责抬轿的壮丁再徐徐将花轿抬出门外,随后举旗的、抬花的、拿灯笼的、“骑马”的,巡游队伍紧紧跟随着姚夫人花轿。姚夫人庙100多米处是谭公庙,两位德高望重的阿公再请谭公上轿。   鞭炮声再次响起,姚夫人与谭公巡游来喽。车村车氏宗祠理事会主要负责人车新荣介绍,巡游队伍都是村子里热心村民主动报名参加的,今年大概有50人参加,最热闹的时候超过百人。不过,抬姚夫人神像花轿的必须是壮丁,新婚的或者家里生了儿子的。   花甲阿婆舞狮   巡游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奶奶级舞狮队。   车新荣介绍,因为姚夫人是女性,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姚夫人醒狮队”,但凡在姚夫人庙举办的各种活动,都由这支女子舞狮队来祝贺。   鞭炮齐鸣,鼓乐声四起。瞬间,狮子蓦然腾起,欢声笑语中舞动美妙的身姿,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引得庙前的男女老少一致叫好。   舞狮的村妇是欧小青和车味香,他们一个是嫁进车村的媳妇,一个是车氏后人,前者今年60,后者已经65岁了。她们说,很久以前,姚夫人庙祭祀活动舞狮都是男人,不知何时就变成女的,她们两人为姚夫人舞狮差不多20年了。“每年姚夫人诞、四月四、十二月十五、大年初六这些日子,我们都要来舞狮。”欧小青说,她们是自愿加上村里选出来的,那时学舞狮都是初一、十五来庙里烧香时学习的,村里请来师傅教她们,甚至要学通宵。如今舞了这么多年,配合早就默契了。   当然,抬姚夫人神像的村妇也必须德高望重,车论梅和谭彩梅今年70、78岁了,儿孙满堂,口碑良好,所以抬了将近20年,对此她们都很自豪。   村民簇拥迎接   巡游队伍没走多远,就听到前面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村民开始迎接姚夫人的节奏。在自家门口摆着贡品,点着香炉,祭拜姚夫人,村民还要抓紧时间趁姚夫人经过家门口的时间,将香插在姚夫人神像的香炉前,这预示着新的一年有好运气庇佑。车新荣说,姚夫人在车村巡游最少要两个半小时,一般要从早上持续至中午,经过村里的祠堂也要进去热闹一番。   在两侧房屋密集的村道,村民都簇拥而至,擦肩接踵,整条路上水泄不通,村民都在路上向姚夫人祈祷。有的村民还特意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活动。村民放的鞭炮可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从家里三层楼顶悬挂下来的鞭炮,炮衣在空中飞扬,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是满满的红色炮衣,整个乡间烟雾弥漫。村民热情的鞭炮也会让巡游队伍也停下来,待鞭炮放完再继续前行。   这一天,车村的鞭炮声就没有停过,姚夫人在村民中心目的地位之中可见一斑,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争着往姚夫人像前的香炉里插香,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民俗背景   车村与姚夫人   博罗车村有1000多年历史,村人绝大多数姓车。博罗车氏开基于南宋,至明代出了“晚明惠州四大御史”之一的车邦佑,为明嘉靖监察御史。   为何车村有姚夫人庙?传说,2000多年前,博罗泰美有位姚姓女子,自幼家境贫困,和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年饥荒,她和父亲外出做工。一天,姚夫人务工时,遇到了一群土匪。为了保住贞洁,姚夫人纵身跃入山谷。过了不久,车村一渔翁在东江捕鱼时,发现了一具女尸,将尸体打捞上岸后,无数白蚁正衔着泥巴在女尸上面筑了一座坟墓,这些白蚁还在墓前排成了“姚烈女之墓”的字样。姚氏女贞烈不屈的精神和白蚁衔泥筑墓的神奇在车村的影响巨大,公元前28年(汉成帝河平元年),村民自发筹钱在姚烈女之墓旁边建了座姚娘庙来纪念她。   姚夫人的传说还没结束。到了1000多年后明朝嘉靖年间,车村弟子车邦佑在朝为官,有一条晚上,车邦佑做梦梦到姚夫人,她说有人要造反,他们挖地道的方式进入宫殿内。这位车邦佑两次向皇上禀报,皇上都不相信,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又蜜蜂飞到了宫殿墙壁上,并排出了“姚氏女”3个字。皇上这才相信,果真在宫殿里发现了地道,平息了叛乱。皇帝大喜,特意拨付银两,将姚夫人庙修建得美轮美奂。如今,在姚夫人庙里看到“汉朝古庙·明代精存”的牌匾说的就是这回事。   可惜在“破四旧”时,姚夫人庙受到损毁。现在,大家看到的姚夫人庙,是车村人自发筹款重建而成,历时15年,于2002年完工。

Knowledge Graph